东南大学医学院姚红红教授和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张志珺教授课题组11月9日在线发表在Molecular Psychiatry(doi: 10.1038/s41380-018-0285-0)。这项题为“CircDYM作用于miR-9调控由HSP90泛素化介导的小胶质细胞活化改善抑郁样行为”的研究,采用基础与临床紧密结合的形式,在抑郁症发生机制与临床诊断生物标记物研究方面获得了新突破。
抑郁症是最常见的重性精神障碍,是经典的生物-社会-心理因素导致临床发病的人类疾病。抑郁症是高度异质性的“垃圾”疾病,至今病因不清、病机不明,诊断仍依赖临床表象,缺乏客观的生物学诊断标记。非编码RNA被誉为21世纪蕴育着巨大生物信息调控功能的“暗物质”,因此,从表观遗传学层面阐明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而致病的抑郁症发病机制。
该项工作系统探讨了环状RNA DYM(circDYM)及其通路在抑郁症发生中的机制以及潜在生物学标记的价值。研究发现无论是在重度抑郁症患者的外周血中,还是慢性不可预测应激或脂多糖诱导的抑郁样模型小鼠的外周血中,环状RNA DYM(circDYM)的表达水平都有显着降低。而升高circDYM的表达能够显着改善小鼠抑郁样行为,这种改善是通过减少抑郁导致的脑内小胶质细胞活化来实现的。研究还进一步探讨了circDYM改善小鼠抑郁样行为的分子机制,发现circDYM作为海绵吸附内源性小RNA-9(miR-9)并抑制其活性,导致miR-9下游靶向的泛素蛋白连接酶HECTD1表达增加,致使HSP90泛素化增多,从而减少小胶质细胞活化。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此项历时3年多的研究,临床和基础紧密结合,动物试验研究结果,在临床得到了相关验证。该研究结果进一步阐明了抑郁症表观遗传学机制,确定了候选生物学诊断标记,并为抗抑郁药物新靶标的遴选和精准治疗提供了实证。此项研究工作由姚红红教授和张志珺教授指导,青年教师张媛、白莹和研究生杜龙飞、何灿灿为共同第一作者。相关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点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面上项目等的经费支持。(沈灵)